林则徐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3/28 18:42:47
林则徐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林则徐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林则徐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林则徐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林则徐的爱国主义思想,一方面来自我国历史上的民族主义传统,另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是他在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我国所面临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反对这些敌人的斗争,面临着许多过去没有的新课题,从而使林则徐的爱国主义具有新的时代特色.
林则徐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较为突出的民族意识和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其主要表现在:1.他注意了保护民族权利.当英国商人大量贩卖鸦片,直接损害人民利益时,引起了他严重的关切.他在向道光帝指出鸦片泛滥将使数十年后兵弱银涸的严重局面之后,又强调指出,“夫财者,亿兆养命之原,自当为亿兆惜之”,反对白银流向外国.他估计,“吸食鸦片,则一年之漏,不止于万万两”.他说:“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换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漏向外洋,岂宜箱寇资盗.”这里,林则徐清楚表明,中国的财富,宁可“损上益下”,也不可“漏向外洋”.这种初步的民族意识,是林则徐爱国上义思想的突出特点,也是近代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鸦片泛滥之后,他曾亲自向苏州、湖北汉口一带“阛阓聚焦之地”的“行商铺户”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到民族经济遭受破坏和商人破产的现实.他指出:“行商铺户……佥谓近来各种货物,销路皆疲,凡二三十年以前,某货约有万金交易者,今只剩得半之数,问其一半售何货,则一言以蔽之曰,鸦片烟而已.他还指出:“以中国之利利外夷,是夷人所获之厚利,皆从华民分去”.这种认识,初步触及了中国近代的问题,即利权外流问题.这是后来一切爱国主义者所要寻求解决的重要课题.“挽回利权”的爱国口号即根据这个事实提出的.这说明,林则徐的爱国主义思想,初步触及保护民族利权的内容.同时,他反对鸦片泛滥较多地着眼于大多数百姓遭受毒害的后果,这些都是他在当时所能达到的思想高度.
2.林则徐的民族意识还表现在,努力寻找祖国富强之路,使整个民族富强起来.近代的爱国主义,同过去比较起来,已不单纯地局限于武装反对民族压迫的行动,而且包括了如何使整个民族从贫穷落后转变为富强的重大课题.当鸦片泛滥,白银大量外流,引起清政府财政严重困难时,林则徐极力主张在经济上实行“兴利除弊”的改革,如改革盐政;允许民间开矿,探求利源;推行新疆屯垦,发展边疆农业生产等.鸦片战争失败后,他除了力行“兴利除弊”的改革之外,还希望“大有为者振作之”.林则徐这些言行,表明他已从单纯的军事上反侵略发展到寻找富国强兵的道路,这是他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发展.
3.林则徐为维护我国主权的爱国主义思想,突出地表现在他重视执法、认真行法上.当然他执行的是封建大法.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就与外国的关系而言,他行法于在华外商,就具有维护国家主权的意义.当鸦片泛滥时,林则徐坚持“大清律例”,不但适用于“华民”,而且同样适合在华“外夷”,“化外人有犯”,并依律科断之”,“与华民同照新例一体治罪.”他还明确地向英国政府宣布:“凡在一年六个月之内,误带鸦片,但能自首全缴者,免其治罪.若过此限期,仍有带来,则是明知故犯,即行正法,断不宽宥”.“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林则徐反复强调“夷商至内地”,必须遵“天朝”法度,犹如“别国人到英国贸易,尚须遵英国法度”一样.这反映了林则徐维护我国主权和法律的鲜明爱国的思想.
值得指出的是,林则徐还企图吸收有利于反鸦片走私西方的法律的某些观点.林维喜事件发生后,他立即令人翻译了滑达尔的《各国律例》,即《国际法运用在行为和民族与主权事务的自然法则的原则》,并且吸收了其中一些条例观点.如战争中对敌方实行封锁、禁运等,作为他反侵略的法律武器.他看了《各国律例》之后指出:“近日访问,乃知此等奸夷,并未领照经商,而敢偷渡越窜,若被该国查出,在夷亦必处以重刑.”当然,林则徐并未认识到贩卖鸦片是英国政府允许的.但也使他了解了这一事实: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对有损于他们利益的走私活动也是禁止的.这就更坚定了林则徐打击在中国领土上违法的外国商人的决心.林则徐为了反侵略需要,吸收了资本主义国家某些法的思想观点,更使他的主权观念增加更多的近代色彩.
林则徐的爱国思想大大超出了狭隘的封建的忠君思想.他的爱,是对民族利益的关切,对国家主权的维护.这点远远超过过去的爱国英雄.林则徐也说过:“雷霆雨露总君恩.”但,这种忠君观念,不过是表现他个人对皇帝的感激之恩而已.他受宠则对君主感激涕零,失宠则甘忍辱负重,置个人祸福荣禄于度外.而关系到民族生存、国家命运的大是大非,则始终保持民族气节,坚持民族利益为重,坚持反侵略的正确道路.如,当道光皇帝以“误国病民,莫此为甚”莫须有罪名将他革职以后,林则徐一方面向朋友表明自己心迹,一方面委婉地向道光皇帝抗争.他宁可遭受罢官、流放、诽谤的折磨,也不愿意放弃反侵略的崇高信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这句话,鲜明地反映了这位民族英雄在民族危难时刻的民族责任感.他曾写道:“中原若得销金革,两叟何妨老戍边”,把我林则徐流放,就能使夷人退兵吗?如果能,我老死边疆,也心甘情愿.爱国浩然正气充满于字里行间.这里流露了他对道光皇帝的内心不满,同时也表现了他关心全民族命运,把个人生死荣辱置之度外的高尚情操.正是出于这样的信念,他尽管受非议,受罢革,受流放,他还是在可能的范围内,筹议海防.他手无斧柯,仍尽力向道光皇帝建议,筹防,坚持反侵略到底.即使流放途中,他做梦也梦见江南烽火连天的反侵略斗争.直到逝世之前,他家居福州,仍领导福州人民群众起而驱逐英国侵略者.他的反侵略正义立场,是至老弥坚的.
总之,林则徐的爱国思想,是以往民族主义思想的总结,又是近代爱国主义思想的开端,具有承先启后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