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0 23:39:47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而
连词\x09关系\x09例句\x09译
\x09并列\x09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x09又
\x09递进\x0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x09而且、并且
\x09承接\x09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指南录〉后序》\x09就、接着,或不译
\x09转折\x0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x09但是、却
\x09假设\x09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x09如果、假如
\x09修饰\x09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x09连接状语,可不译
\x09因果\x0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x09所以
\x09目的\x09缦立远视,而望幸焉.\x09表目的,来
代词,通“尔”\x09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x09你的
通“如”\x09军惊如坏都舍.《察今》\x09好像,如同
复音虚词\x09而已\x09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x09限止语气,罢了
\x09而后\x09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x09才,方才
\x09而况\x09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x09反问语气,进一步意思
\x09既而\x09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x09不久,一会儿
2.何
疑问代词\x09作宾语\x09大王来何操?《鸿门宴》\x09前置,哪里、什么
\x09作定语\x09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x09什么
\x09作谓语\x09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x09什么原因、为什么
疑问副词\x09句首、动词前\x09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x09为什么、怎么
\x09形容词前\x09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x09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复音虚词\x09何如/奈何
/若何\x09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x09怎么样、什么样
\x09何以\x09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x09以何,拿什么,凭什么
\x09无何\x09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x09不久、没多久
\x09何乃\x09阿母谓府史: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x09怎能
\x09何异(于)\x09何异以孤羊投群狼?\x09有什么不同
\x09何则\x09百仞之山,任负载登焉.何则,陵迟故也.\x09为什么(用于自问自答)
\x09如…何\x09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本纪》\x09将…怎么办呢?
\x09何…为\x0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x09还(做某件事)干什么?
3.乎
语气助词\x09疑问语气\x09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x09吗、呢
\x09测度语气\x09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x09吧
\x09感叹语气\x09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x09啊、呀
词尾\x09浩浩乎如凭虚御风.《逍遥游》\x09……的样子
介词\x09相当于“于”\x0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x09对、对于、比、向、跟
4.乃
副词\x09顺承紧接\x09刿曰:“……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x09就、这才
\x09逆转相背\x09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x09却、竟、反而、才
\x09范围限制\x09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x09才、仅
\x09确认判断\x09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x09是、就是
代词\x09第二人称\x0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x09你的
\x09指示代词\x09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x09这样
复音虚词\x09无乃\x09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x09表猜测,译为“恐怕…”
\x09乃尔\x09府史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x09就这样
5.其
代词\x09第三人称\x09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x09他(们)
\x09第一人称\x09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x09我,自己
\x09远指代词\x09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x09那
\x09近指代词\x0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x09这,这个,这些
\x09指示代词\x0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x09其中的
副词\x09推测语气\x09其皆出于此乎?《师说》\x09或许,可能,大概
\x09反诘\x09其孰能讥之乎?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x09难道,怎么
\x09婉商\x09吾其还也.《肴之战》 汝其勿悲.《与妻书》\x09还是
\x09期望\x09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x09可要
连词\x09表选择\x09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x09是……还是……
\x09假设关系\x09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x09如果
复音虚词\x09何其\x09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x09多么
6.且
连词\x09并列\x09河水清且浅.《迢迢牵牛星》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x09又、并
\x09递进\x09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x09而且、况且
\x09让步\x09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x09尚且
\x09转折\x09固不如也,且如之奈何?《鸿门宴》\x09然而、可
副词\x09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x09将、将要
\x09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x09暂且、姑且
复音虚词\x09且夫\x09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地,自若也.\x09况且,再说
\x09且如\x09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x09就像
7. .若
代词\x09第二人称\x09若毒之乎?《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x09你、你们、你的
\x09指示代词\x09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x09这、这样、如此
连词\x09表假设\x09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x09如果、假设
\x09表选择\x09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x09或,或者
动词\x0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x09像、好像
\x09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x09比得上、及、如
复音虚词\x09若夫\x09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x09段头,要说那,像那
\x09若定\x09指挥若定.\x09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x09若何\x09以闲敝邑,若何?\x09怎么样
\x09若干\x09车后若干递送夫.\x09几许,多少
\x09若辈/若属\x0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x09你们(这些人)
\x09若…何\x09寇深矣,若之何?(对待…怎么样,拿…怎么办)
8.所
助词\x09在动词前\x0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x09所……的人(事物)
\x09“为……所”结构,表被动\x0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x09被
名词\x09表地点\x09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x09处所、地方
量词\x09\x09离宫别馆,三十六所.\x09栋
复音虚词\x09所以,表原因\x0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x09……的原因
\x09所以,表凭借\x0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用来…的根据、…的方法)
\x09所谓\x09此所谓战胜于朝庭.\x09所说的
\x09所在\x09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处处)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处所)
9. 为
介词\x09表动作、行为的对象\x0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x09向、对
\x09表动作、行为的替代\x09公为我献之.《鸿门宴》\x09替、给
\x09表动作、行为的时间\x09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x09当、等到
\x09表动作、行为的目的\x09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货殖列传序》\x09为着、为了
\x09表动作、行为的原因\x09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x09因为、由于
\x09表被动关系\x0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x09被
语气助词\x09疑问句末,表诘问\x0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x09呢
\x09\x09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x09
动词\x09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谁为汝多智乎?《两小儿辨日》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x09修建、变成、作、表判断、认为、创作、是等
10. 焉
代词\x09疑问代词\x09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杀鸡焉用牛刀(成语)\x09哪里、怎么、什么
\x09第三人称\x09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x09他(们)、它(们)
语气助词\x09陈述语气\x09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x09了、啊、呢
\x09反诘语气\x09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x09呢
结构助词\x09句中停顿\x09或师焉,或不焉.《师说》\x09不译
词尾\x09形容词、副词词尾\x09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x09相当于“然”
兼词\x09于之(此)\x0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x09在这里(那里)
11也
句中语气助词\x09表停顿,舒缓语气\x0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x09不译
句末语气助词\x09表判断\x09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x09不译
\x09表陈述或解释\x09即不忍其觳觫,……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x09不译
\x09表肯定、感叹\x09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过秦论》)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x09啊、呢
\x09表疑问或反诘,句中有疑问代词\x09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x09呢
\x09表示祈使语气\x09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x09吧
复音虚词\x09其…之谓也(乎)\x09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说的就是…啊)
\x09也哉\x09岂独伶人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
12. .以
介词\x09表工具、方法等\x09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报任安书》\x09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x09表提宾\x09秦亦不以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x09把
\x09表原因\x09①且吾以捕蛇独存.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x09因、由于
\x09表时间、处所,同“于”\x09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十月,自亦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x09在、从
\x09表对象,同“与”\x09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x09和、跟、率领、带领
连词\x09表并列或递进\x09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x09而、又、而且、并且
\x09表承接\x09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x09而、或省去
\x09表目的\x09①作《师说》以贻之.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x09而、来、用来、以致
\x09表因果\x09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x09因为
\x09表修饰\x09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x09地
动词\x09①皆以美于徐公.(以为,认为)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任用)
助词\x09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通假\x09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尽矣.\x09通“已”,已经
\x09无以,则王乎?\x09通“已”,止
复音虚词\x09无以、有以
足以\x09①今之臣无以易薛季昶. ②臣恐天下有识之士,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③奚足以语文事?\x09有什么办法用来…
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x09以是、是以\x09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x09因此
\x09以为\x09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认为,把…当做或看做)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把…作为或制成)
13.因
介词\x09介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x09振声激场,伺者因此觉知.(依照,根据)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经过、通过)
①因利乘便.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凭借)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趁机、趁着)
副词\x09表顺承
或结果\x09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因退而再拜.《柳毅传》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x09于是、便
名词\x09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x09原因、机会
连词\x09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x09因为,由于
动词\x09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x09依靠、顺着、继承
14. 于
介词\x09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x09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x09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
\x09表比较\x09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良曰:“长于臣.”\x09比、胜过
\x09表被动\x09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②不拘于时.\x09被
复音
虚词
\x09于是\x09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x09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x09于是
\x09\x09谓语之前、后作状语或补语\x09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于中余有叹焉.\x09在这种情况下,对此,因此,从此
15. 与
介词\x09吾孰与徐公美?(复音虚词:比,和…比较,哪一个…)\x09
\x09①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②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x09同、跟
连词\x09连接并列词语,两个词语可互换\x09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黄生借书说》
蜩与学鸠笑之.《逍遥游》\x09和、同
助词\x09通“欤”,
表疑问语气\x09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
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x09呢、吗
复音虚词\x09与其…孰若\x09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与其…哪如…)
动词\x09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和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x09送给、结交
赞许、同意
16. 则
连词\x09表承接\x09①则与斗卮酒.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x09就、便、
\x09表假设\x09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x09就
\x09表转折、让步\x09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x09可是、却
\x09表选择\x09非死则徙耳《捕蛇者说》\x09就、或
副词\x09表强调或确认\x0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x09是、就是
\x09表限制\x09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辨日》\x09只、仅
\x09表推测\x09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x09或许、也许
17. 者
结构助词\x09名词性短语\x09灭六国者,六国也.《阿房宫赋》(……的(人或物))
\x09附在词或一组词后,起提顿作用\x09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x09不译
\x09附在时间词后\x09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x09不译
\x09附在数词后\x09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x09个、样
\x09主语后,表判断停顿\x09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x09不译
\x09附在主语后,表原因\x0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x09的原因
\x09定语后置的标志\x09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x09
语气助词\x09用于句末,表疑问\x09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x09不译
18. 之
结构助词\x09表修饰\x09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x09的
\x09定语后置的标志\x0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x09不译
\x09取消句子独立性\x09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x09不译
\x09宾语前置的标志\x09何陋之有?《陋室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x09不译
音节助词\x09形容词、副词尾\x09顷之,执一象笏至.《项脊轩志》\x09不译
\x09调整音节\x09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x09无义
代词\x09代人、代物、代事\x09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x09他(们)、它(们)
\x09指示代词\x09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x09这、那
动词\x09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②我欲之南海\x09往,到……去
常见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1、“以为”、“以……为”
(1)“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 相当.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2)在 “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如: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②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在 “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如:
(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
注意:“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2、“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1)“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2)“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3、“如……何”、“奈……何”、“若……何”
文言文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为什么”等.如: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鸿门宴》)
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译作“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鄢》)
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为“怎么样”.如:曰:“今日之事何如?”“……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4、“何以……为”、“奚以……为”
文言文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何以伐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5、“何……之有”
“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如: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有时,在“何……之有”的压缩式“何有”的前边加“于”字,或在后边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都可译为“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如: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6、“不亦……乎”、“岂(其)……哉(乎)”、“盍……乎”
范氏富,盍已乎?(2004年高考福建卷)
译: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或: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停止婚事呢?
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2004年高考江苏卷)
译: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为利禄改变它呢?
“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对译.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
7、“无(毋)乃……乎(与、欤)”
“无乃……乎”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测度.句式中的“无”为副词,表示的意义相当于“非”;“乃”字,无实际意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乃”,表示“不是”的意思,与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可译为“恐怕(只怕、大概)……吧”.如: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令欲降之西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2006年高考天津卷)
译: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注意:“无乃……乎”切忌用“不是……吗”去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则偏重于反问.
8、“得无(微、非)……乎(耶)”
“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可译为“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如: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9、“孰”、“……孰与……”
“孰”字,作疑问代词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可译为“哪”或“哪个”.如:
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如: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与”两词连用,就不是表示抉择,而在于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如: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注意:“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定后者,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如: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0、“与其……孰若(岂若)……”
“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 .如: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
有时,“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如: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
11、“……有(无)……以……”
“……有(无)以……”中的“有”、“无”都是动词(谓语),“以”字用于另一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与“有”、“无”之间,表示关联,可译作“(没有)用来(拿来)”、“来”等.如: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
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2004年高考湖北卷)
译: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用来取代薛季昶的人.
“足以”连用,形成了固定格式,意义与“有以”、“无以”相近,相当于“能够拿来”或“足够拿来”的意思.如: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12、“……有所(无所)……”
“……有所(无所)……”是文言中常见的格式,“所”字,经常用于动词、主谓词组的谓语动词之前,组成“所……”词组,也叫做“所”字结构,具有名词性,经常用在动词“有”或“无”之后,可译为“……有(没有)什么……”.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13、“……之谓也”、“其……之谓(也、矣、乎)”
文言文中,尤其是议论文,常出现“……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的格式.它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句名言或一个典故,然后来判断前文讲的道理或现实的人或事.
“……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之”是动词“谓”的宾语前置的标志,这种形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全部展开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收起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常见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请问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的意义和用法是? 文言虚词“乎”的用法 求几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而,乎,其,且,所,然······留个虚词具体意义,每个虚词给出三十个高中课本内的例句,谢谢谢谢 文言文虚词这些虚词的用法和意思.之、而、其、乎、于、焉 文言文中虚词之和其的用法.要求意义,用法,原句/要在尽快! 有这些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用法解释(急)答的好追加20分下列加粗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若是,孰能御之 盖亦反其本矣 (其)B.将以衅钟 以游无穷者 (以)C.之二虫又何之 然后驱而 文言文虚词问题请给出下列文言虚词的用法而 夫 盖 乎 其 是 所 为 焉 耶 也 以 矣 与 哉 则 者 之 虚词及实词解释跪求一下词的含义用法、例句以及例句的出处虚词: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实词:爱 安 被 倍 木 鄙 兵 病 察 朝在文言文中~ 文言虚词于 而 其 以的用法 举例 求这几个虚词的用法和例句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每个用法1个例句.. 语文虚词整理之 其 而 以 为 所 乎 于 乃 则 因 者 焉 这几个虚词的用法 词性意思和例句.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些虚词的具体含义及用法 说明下列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其意义 1.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知之为知之.项为之强.以丛草为林.为人谋而不忠乎?此何遽不为福乎?2.其:蹲其身.必细察其纹理.其恕乎?其子曰:大亡其财. 总结文言虚词和常用实词总结18个虚词,之,以,其,为,而,乃,乎,且,若,焉,因,于,者,与,则,所,何,也,还有常用实词,实词越多越好,另外要注意一点:总结要总结初中阶段的,记住了啊,不要找课外的, 文言文中“何”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