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耳”是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7:50:14
文言文中的“耳”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的“耳”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的“耳”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的“耳”是什么意思?
①<名>耳朵.《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②<名>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
③<动>听说;耳闻.《汉书·外戚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
④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⑤<助>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
⑥<形>位置在两旁的.“耳门”、“耳房”.

(1)
听到,听说 [hear;listen]。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whisper]。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withdraw]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

全部展开

(1)
听到,听说 [hear;listen]。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whisper]。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withdraw]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ěr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that is all]
技止此耳。――唐·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ěr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http://www.wendian.com.cn/dict/1989.html

收起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that is all]
技止此耳。――唐·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

全部展开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that is all]
技止此耳。――唐·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ěr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收起

“耳”的意思是;罢了

意思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