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为什么那么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19:22:43
地球为什么那么大?

地球为什么那么大?
地球为什么那么大?

地球为什么那么大?
约在50亿年以前,银河系中存在着一块太阳星云,它是一团尘、气的混合物.在它的引力收缩中,温度和密度都逐渐增加,尤其在自转轴附近更是如此.于是在星云的中心部分便形成了原始的太阳.其余的残留部分围绕着太阳形成一个包层.由于自转,这个包层沿着太阳的赤道方向逐渐扩展,形成一个星云盘.星云中较大的颗粒叫做星子.在引力、离心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星子和尘埃物质向星云盘的中间平面沉降,在那里形成一个较薄、较密的尘层.尘层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很快瓦解成许多小的团块,由于自身的引力又积聚成小行星大小的第二代星子.由尘层形成第二代星子,估计约需1万年.第二代星子绕太阳运行时常发生碰撞.碰撞时,有的撞碎 ,有的合并增长 .当一个星子增长到半径约几百千米时,它的引力就足以干扰附近星子的运行而使它们靠拢.星子越大,它的引力也越大,体积的增长也越快.大星子很容易将它附近的较小星子吞并而积聚成一个行星的核心.在尘层中,只有几个星子能增长成为行星,其余都被吞并.地球形成时基本上是各种石质物的混合物.初始地球的平均温度估计不超过 1000℃,所以全部处于固态.形成后,由于长寿命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和引力位能的释放,内部慢慢增温.当地球内部开始出现熔融的物质,重力分异作用就开始,液态的铁元素逐渐流向地心,形成地核,地幔的表层也逐渐分异出一层薄薄的地壳.一个具有分层结构的地球开始形成.大气与海洋的形成 原始地球形成之后,地表温度慢慢升高.因此,地球从表面开始变暖.这个时期的地球,越靠外侧温度越高.随着温度继续上升,表面物质开始熔化.这些熔融物质类似火山岩浆,覆盖在地球表面.随着岩浆覆盖面积增大,其中的挥发性物质逸出,形成原始大气.这种大气以水和碳酸气为主要成分,气压是现在的100 多倍.后来,大气温度下降,大气中的水蒸气变成了水,降到地面形成了原始海洋.地核的形成 地球的地核是铁集聚于地心形成的.刚刚诞生的地球与多个小行星互相碰撞,释放的能量使地球变暖.温度升高后,岩石变软,铁马上沉积到地心.铁释放出来的重力能又进一步使地球变暖.据推测,这个原始地核全部是熔化了的铁形成的液体.在地核里,铁的熔点越往中心去越高.随着对流运动的冷却,地核中心部位的温度将降到比铁的熔点还低,最后在中心部位析出固态铁,形成内核.地球的年龄 地球的年龄被认为是46 亿年左右.太阳系行星也都是这个年龄.另外,在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是38亿年前的,这些测定有赖于岩石中微量铀、铷、钾等元素的放射性.铀、铷、钾等放射元素具有10 亿年以上的半衰期,为测定地球的年龄提供了线索.元素裂变与年代测定 存在于太阳系的元素同位素中绝大部分是稳定的元素,在整个太阳系的历史里,其存在量不变.但是,一部分叫作放射性元素的元素不稳定,它们以一定速度裂变成别的元素.因为这种放射性裂变是热反应,所以成为包括地球的各种行星内部的热源.另外,由于元素的裂变速度不受周围的温度和压力的影响,是一定的,所以可以较为准确地测定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岩石的年代.地壳的变迁——大陆漂移学说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认识领域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起来,一些地图也开始被测绘出来.1912 年,德国气象学家、地质学家魏格纳系统地发表了关于大陆漂移的理论,提出了“大陆漂移说”.魏格纳的证据主要有:1、大陆海岸线的相似性.南大西洋两岸,即非洲与南美的海岸线轮廓相互匹配,可以拼接成一个整体,说明这两个大陆曾经相连接.2、褶皱系的延续性.南大西洋两岸,即非洲南端与南美布宜诺斯艾利斯之南的二叠纪褶皱山系同是东西走向的,而且地质情况相当,可以连接;欧洲挪威、苏格兰、爱尔兰与北美纽芬兰的加里东褶皱带也是可以连接的.3、古冰川的分布.南方诸大陆(南美、南非和南澳大利亚)和印度南部广泛分布着晚古生代的冰川痕迹,若将分布地拼在一起,能较好的解释冰川分布的规律.4、化石.在南方诸大陆和印度南部的晚古生代冰碛层上普遍覆盖有具舌兰齿植物群化石的含煤地层,证明南方诸大陆与印度过去是一个整体.板块构造说 1967~1968年,法国的勒皮雄、美国的麦肯齐确立了板块构造学的基本原理.他们认为,全球的广大板块可能在它们还作为一个整体时就已经形成.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和南极板块曾经是一个整体,后来发生分裂漂移.板块构造说以整体的研究观点开拓了地球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一场革命.海底扩张说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提出了海底扩张说,并且找到海底扩张的证据.现在,人们知道位于地壳之下的地幔物质是沿着大洋中脊、中轴部位的洋壳岩石圈的裂缝处喷涌而出的,由此引发的火山喷发和地震,把原有的洋壳向裂缝两侧推移扩张,新的洋壳就在这里生成了.地球会变化吗 地球本身是没有生命的,但是它的大小和形状却在不断地变化着.它究竟是在变大还是在变小,科学家们说法还不一致.实际观测的结果表明:现阶段地球的变化是极其微小的,没有什么缩小或增大的迹象.

全世界那么多人 不大点怎么装下那么多人啊

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公里,体积约为10 800亿立方公里,重约60万亿亿吨。假使从它的最北端的北极一直向南走,到达它的最南端的南极,得有2万公里。这么远的路程,要是按每天行程50公里步行,就要连续不断地走上400天;要是坐上一架每小时能飞行800公里的喷气式飞机,也得25小时才能到达。这还只是地球的半个圆圈。假如我们沿着它的最大纬线圈——赤道,向东或向西行,整整飞行一圈,再回到原出发点,那就需...

全部展开

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公里,体积约为10 800亿立方公里,重约60万亿亿吨。假使从它的最北端的北极一直向南走,到达它的最南端的南极,得有2万公里。这么远的路程,要是按每天行程50公里步行,就要连续不断地走上400天;要是坐上一架每小时能飞行800公里的喷气式飞机,也得25小时才能到达。这还只是地球的半个圆圈。假如我们沿着它的最大纬线圈——赤道,向东或向西行,整整飞行一圈,再回到原出发点,那就需要50多个小时,要连续飞行两天多。想当年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绕地球一圈是花了近三年时间的。地球之大可想而知。如果拿面积相比,整个地球面积相当于我国领土面积的53倍,是英国本土面积的2000倍。但地球表面这么大的面积只有29%是陆地,71%都是海洋。

收起

要给咱们地球上的生物足够的空间

地球大吗,我没感觉。只不过是宇宙的一个小球 ,上面住着60几亿的人口而已

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公里,体积约为10 800亿立方公里,重约60万亿亿吨。 应该问:我们所知的为什么那么少?

引力为什么产生,牛顿发现了引力问题,是他在思考问题时被苹果砸在头上。想到了引力的问题。 但是对为什么产生引力目前没有解释。 引力的产生与质量的产生是联系在一起的,质量是由空间的变化产生的一种效应,引力附属质量的产生而出现。 营口市委的一位中层干部经过长期的综合研究发现:电,是万物之本,它在宇宙中无处不在。他认为跟“电”发生作用的只有两种力:一是磁力,二是电场力。地球确实存在磁场,但磁力除了对铁镍等...

全部展开

引力为什么产生,牛顿发现了引力问题,是他在思考问题时被苹果砸在头上。想到了引力的问题。 但是对为什么产生引力目前没有解释。 引力的产生与质量的产生是联系在一起的,质量是由空间的变化产生的一种效应,引力附属质量的产生而出现。 营口市委的一位中层干部经过长期的综合研究发现:电,是万物之本,它在宇宙中无处不在。他认为跟“电”发生作用的只有两种力:一是磁力,二是电场力。地球确实存在磁场,但磁力除了对铁镍等金属“情有独钟”,对其它物质几乎不起作用,——它不具备“万有特征”。具备“万有特征”的力只有电场力。学过基础物理的人都知道,电场对所有的物体有作用力。带电的打印纸能吸到皮肤上,也能吸到金属上;带电的玻璃棒能吸引任何轻小的物体,纸屑、毛发、小蚂蚁,都会被电场引力捕获。 气象部门证实,地球大气存在电场,地表存在负电场,电离层下部存在正电场,正负电场间的电势约为三十万伏。而且,这个电场间存在着随高度递减的“电势梯度”:地面附近高度每米的电势为120伏(海洋表面要高出10伏),而上升10公里处,每米高度的电势下降到3-4伏。这个大气电场的“电势梯度”说明了什么呢? 环境保护部门证实,地球表面附近的空气中总是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负离子,个别地区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2万个。有关科学家认为空气中负离子的标准值是:每立方厘米应该含有4千个以上。如果哪个地区低于这个值,环保部门就会认为此地区的空气不够清新。物理学的对称性表明,有多少负离子存在,就应该有多少正离子同时存在,这些多余的负离子从何而来呢?而且,太阳每时每刻都在向地球抛来大量正电粒子,这些粒子时刻都在“消灭”(中和)着负离子。千百年来,空气中的负离子生生不息,显然是有着不竭的源泉的。 “电势梯度”和“不竭的负离子”都可以证明地球内部有更强的电场。 很久以前,许多地球物理学家对地核一直迷惑不离地面5000公里内的物质为什么与液态物质不一样?这是地震学家在观察地震波的传播情况时发现的:地震产生的纵波偶尔能在本来不该出现的“阴影区”内出现。丹麦的莱曼博士认为只能用“固态地核”来解释,这得到了著名科学家古登堡的赞同。后来科学家们根据地震波的传播情况证实了“固态地核”的存在。 地核的确应该是固态的,是什么样的固态呢?多年来,很少有人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据科学推算,地心的压力为360万个大气压;地核的温度可达到6000K,与太阳表面温度相当,这样的环境甚至具备热核反应的条件。研究这样一个高温高压的地方,如果用常规物质去对号入座,那无疑是十足的傻瓜。在这种巨大的高温和高压中,“固态地核”绝对不可能是我们常温状态下的固态物质,更不可能是一些人所说的“铁核”。 根据物理学的原理,地核应该是一个由大量的正离子挤压在一起形成的“正电核”,它具有惊人的密度,存在着强大的正电场,这是必然的,也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这可以从物理学的电子能级理论和量子理论推知。 丹麦物理学家阿??玻尔的原子理论认为,绕核运动的电子分布在不同能级的轨道上,当电子吸能(受热)后它会向外层跃迁,释能(放热)后会向内层进动。这种理论因为与实际符合得很好,所以让许多人接受,后来量子理论对之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形成了一幅比较真实的原子模型图。 这个原理可以用液体汽化制冷等现象加以证实,也可以用热胀冷缩现象加以描述。 在自然界,几乎所有物质的原子在吸收能量(受到高温)后都会发生电子轨道半径的变化,当电子得到足够大的能量时,其运动速度会达到挣脱原子核引力束缚所必须的逃逸速度,这时的电子将脱离原子核的正电场束缚而逃逸掉。 这也可以用核聚变反应的原理来证实:原子在受到巨大的高温和压力时,大部分核外电子会逃逸掉,最后剩下裸露的原子核。也只有这样,两个原子核才会有机会“亲热”——聚合在一起发生威力极大的聚变反应。 原子的核外电子在高温和高压中逃逸的现象,是必然产生的。这也是物理学的“温差发电”原理。 在巨大的压力和高温中,地核物质中的电子将获得巨大的动能,必然造成大量逃逸,地核会成为一个由大量失去电子的正离子挤压在一起的固态的物质核,这些正离子依靠彼此间的斥力,抗衡着宏观电场引力造成的巨大压力。在地核中心一个小体积内,物质完全由中子和质子构成,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巨大的原子核。 地核中的大量电子向外层逃逸,但大多数不会逃得太远,因为它们仍然受到地核总体的正电场引力、地幔物质的电阻作用和磁场中的安培力,所以大多数电子只能分布在地幔层与地壳之间的一个低温层面上,形成一个球形的负电层。 但有少量的逃逸电子会克服重重阻力而游离到地表以上,在大气层中的各个层面上(云层、臭氧层、电离层)逗留,最终向太空中逸散。 电子在地层中形成的负电层是一个对内封闭、对外开放的电场,由于有地核的正电场与之相对,就构成了一个内外极式的“电容器”。在这个电容器中,正负电场的电性互相抵消,而且有“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厚的地壳”这个大绝缘层,因此,宏观地看,地表总是显示出中性的特征。 地内电场产生的强大的引力,就是我们感受到的重力。它不仅牢牢地吸引着整个地壳,它还透过地壳吸引着地表上面的一切物质,并与其它星体产生作用力。 我们世代生活的这个自然环境,就是一个巨大电场。在地球表面的环境中,地震光、雷电、极光、电离层、磁层等电磁现象一度被各种“部分理论”解释成不同的原因。如果冷静地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就会发现,这些现象与地内电场有着本质的联系,这些电磁现象也是存在地内电场的最好证明。 然而,封闭导体有屏蔽作用,这是人所共知的。最简单的疑问就是:如果重力的本质真的是电场力,那么,我们躲进一个铁柜时,体重为什么不会被屏蔽掉呢?其实,当你把一页带有静电的复印纸贴近金属或接近石块时,你就会发现,电场引力对这两种物体的作用并没有什么不同,金属并没什么特殊。 有的科学家发现雷电发生前几百米厚的云层上下表面可聚集到数千万伏特的电压,这个电压之高是如此的惊人,以至于人们无法想象它的巨大威力。然而,对于地内电场的相对电压来说,云层间这个电压不值一提,因为云层中的电场,只不过是地内电场的 “感应电场”。 地内电场是个巨能的、对外开放式的非均匀电场,它与匀强电场有着极大的区别。麦克斯韦方程表明:电场线如果终止,只能终止在电荷上。中性的导体上没有足够强的电场相抗衡,所以电场线不会终止。导体内的自由电子虽然可以改变一些电场线的方向,但对引力影响极小。可以说,封闭导体对重力的影响,就好比把一枚绣花针放在“地磅”上,它的影响微弱得甚至不如“误差值”那样明显。 地球的电场特性使它本身在宇宙中就好像是一个巨大的电子,对正电场产生吸引力,对负电场产生斥力,在太阳的磁场中受到洛仑兹力。 多年来,人们把水星轨道近日点的进动说成是对广义相对论的证实,把天王星、海王星的轨道偏离说成是万有引力的结果,都是不正确的。 重力场即电引力场,行星是带电体,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是由其自身的电场决定的。如果电场的能量发生改变,轨道必然改变,水星轨道、地球轨道的进动和外行星(天王星、海王星等)轨道的偏离都是不奇怪的。 宏观宇宙的结构正如物体的微观结构一样,不仅在运动规律上相同,而且在物理性质上也相同,都是虚空与物质的组合,都是引力与斥力的统一。 在地球物质中,斥力与引力是共存的,斥力被引力所掩盖,没有被科学界重视而已。当我们压缩物体时斥力就会表现出来:对物体施加的压力越大,斥力也就越大。可见,引力和斥力的矛盾统一是物质结合的基本原理。 宇宙中的星体也是物质构成的,只是带电的性质不同而已,同性相斥,异性相吸,都是电场力在起作用。所以,星体之间同样应该是引力和斥力的矛盾统一。这就使我们找到了宏观与微观世界的属于共性的东西。没学过《逻辑学》的人也会得出“宏——微同性”的结论。 引力的本质是电场力,这个原理无论在宇宙长距离,还是在地球上的短距离内,都具有“普适性”。它像一把万能钥匙,不仅能诠释牛顿万有引力理论的缺陷,也能解释广义相对论的不足,还能合理破解许多宇宙和自然界的未解之谜,比如,重力异常、地磁的成因、月球之谜、星体的自转动力、公转动力、恒星彼此远离、大爆炸问题、黑洞问题、行星公转的同向性和同面性等问题都迎刃而解,甚至,困扰物理学界多年的自然基本力大统一问题都得到了合理的答案。 电场力,这把万能钥匙,可以解开从微观粒子到宏观星体的几乎所有的运动和力的问题。 引力和斥力都是电场力,圆周运动在于洛仑兹力。

收起

地球算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