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武的心存汉社稷的理解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比铁石坚,夜坐塞上时,听笳声入耳恸心酸该怎么理解.莪要根据这诗学苏武的独白.该从哪方面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4 02:15:39
关于苏武的心存汉社稷的理解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比铁石坚,夜坐塞上时,听笳声入耳恸心酸该怎么理解.莪要根据这诗学苏武的独白.该从哪方面写

关于苏武的心存汉社稷的理解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比铁石坚,夜坐塞上时,听笳声入耳恸心酸该怎么理解.莪要根据这诗学苏武的独白.该从哪方面写
关于苏武的心存汉社稷的理解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比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听笳声入耳恸心酸
该怎么理解.
莪要根据这诗学苏武的独白.该从哪方面写

关于苏武的心存汉社稷的理解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比铁石坚,夜坐塞上时,听笳声入耳恸心酸该怎么理解.莪要根据这诗学苏武的独白.该从哪方面写
——浅析《苏武牧羊》歌词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与冰天,穷困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比铁石坚,
时听塞上,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群雁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宁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欲使匈奴,惊心碎胆,常服汉德威.
这首《苏武牧羊》是民国初期,由辽宁省盖县的田锡侯先生作曲,蒋荫堂先生填词的一首歌曲.这是在那个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社会环境下,当时的知识分子,借古人来抒发自己一腔爱国情怀,饱蘸激情创作出来的一首代表歌曲.这首歌能在没有任何传播工具的情况下,在短短几年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几乎渗透到中国每一个角落,乃至农村翁媪、童子亦会唱,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说一首歌的优劣,一是曲,二是词,而对曲的评判是作曲家的事,我就不在这里多言了.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歌的词.说这首歌词好,首先是其立意好,他用了一个古老而悲凉的故事,呼唤着人们的爱国热情,字里行间无处不弥漫着对英雄的崇敬和对国家的热爱.立意好源于选材好,作为一首爱国歌曲,它没有选像岳飞这样的大英雄,而是选了西汉时期出使匈奴被困十九年,受尽折磨和屈辱而坚贞不屈的苏武作为主体来向人民宣扬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选这样一个题材,其实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冲击.中国自八国联军进北京后,内忧外患不断,割青岛,失台湾,军阀混战,一时天昏地暗,真可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可是,清朝的遗老遗少们只知道吃喝玩乐,醉生梦死.而那些玩枪杆子的军阀们只知道骨肉相残,割据一方,谁还管人民的疾苦?谁还管国家的兴亡?多少文人志士在彷徨,在探索,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的前途到底在哪里?就在这样的时候出现这样一首歌,就像一股春风吹入人们的心田.我想这就是这首歌流传久远的主要原因吧!
说这首歌词好,其最重要一点就是作者写作方法上的高明.通常写英雄人物很容易程式化,写成一个高大全人物.而作者却用其简练凝重的笔触,大块的形象思维,把个苏武描写的有血有肉,非常丰满.你看词中只用了“渴饮雪,饥吞毡”六个字即生动的表现出来了苏武所受十九年之苦.尤其是第二段上两句“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白发老娘十九年的望子之痛,新婚妻子十九年空房思夫之苦,也都只能在梦里相见了.可在两地三人之间,是夫妻相见还是母子相见?这里给大家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但是,似乎相见后又不是儿女情长,而是“宁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作者的高明就在这里,他先用细腻的笔法把读者带入一个缠绵的感情世界里,不容你沉醉又立刻又粗矿的笔法把你拉了出来,摆在你面前的还是一个堂堂铁打的英雄人物.作者就是用这样的一张一弛,一远一近,一强一弱的方法,撞击着读者的心灵,淋漓尽致地表现着作者的情感,旨在叩醒沉睡已久的雄狮.
古人云:“诗言志”,其实歌何尝不言志?我想,一首好歌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一首好诗,因为歌的受众群体远远大于诗的受众群.所以我希望写歌者,多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多想想我们的祖国,多想想我们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