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统一使用的货币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20:13:11
汉武帝时期统一使用的货币是什么?

汉武帝时期统一使用的货币是什么?
汉武帝时期统一使用的货币是什么?

汉武帝时期统一使用的货币是什么?
五铢钱
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也是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在我国五千年的货币发展史上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中原开始发行五铢钱,从此开启了汉五铢钱的先河.一直到东汉末年为止,除了中间有些小的变动(例如王莽统治的时期)之外,西汉、东汉上下四百年内,五铢钱一统天下.五铢钱奠定了中国圆形方孔的传统.这种小铜钱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地乾坤.在下面用篆字铸出“五铢”二字.“铢”是古代一种重量讲师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因此所谓“五铢”实际上很轻很轻.
秦半两汉五铢
秦朝灭亡后,西汉初期仍使用秦制半两钱,由于允许民间私铸,钱制较乱, 五铢钱
以致出现重仅一克的荚钱.民间还出现剪边半两,也就是一些投机商将秦制的半两,用剪刀剪下一圈,七到八个半两,就可剪下一个半两的青铜,用剪下的铜再铸半两,这样以来,导致货币失衡,给当时的经济造成一度的混乱,以至于后世出现剪边半两很多,吕后发现问题后,积极主张币制改革,并且亲自参与了钱币的设计,为了防止剪边,在方孔圆钱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围边,定五铢为计重单位,汉五铢从此诞生.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西汉时期的五铢钱,枚重五铢,形制规整,重量标准,铸造精良.王莽篡汉以后,改国号为新朝,王莽颁布一系列改变币制的法令,禁五铢,行新钱,先后规定的货币三十余种,其形式模仿周制,等级庞杂,使用不便,不足值的大额货币泛滥,苛法强制推行,导致经济的极大混乱,不久即告失败.由于王莽禁汉,导致大量的汉五铢被集中销毁,王莽下令,凡使用五铢或收藏五铢的,重则极刑轻则鞭刑,一度盛行的五铢钱,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东汉建开十六年,光武帝刘秀重新推行为王莽改制所一度中断的五铢钱制,对社会经济的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变期,隋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同时严禁私铸及其他旧币使用.至开皇五年隋五铢便成为国内统一的法定货币.唐朝开国以后,通行720年的五铢钱从此退出了钱币历史的舞台,改铸开元通宝.钱币从此向唐宋年号、宝文钱制转变.
发展史
武帝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铸,含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横廓,四决文等不同形式.轮廓深峻、文字精 五铢钱
美.武帝五铢开创了七百三十九年铸行“五铢”钱的历史,成为中国古代“铢两制”铸币的主流.
东汉前期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40年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采纳马援建议开始大铸行.面文特征是“金”字头较大,“五”字交笔更弯曲,“朱”字头圆折,竖画两头较细.铸造较为规整. 五铢钱
剪边五铢
成色年代:东汉晚期又称“錾边”五铢或“剪轮”五铢,指边廓连同部分钱肉均被剪去或錾切的五铢钱.无外廓,“五铢”二字残留偏旁.
董卓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190年.东汉末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所铸.无内外廓,“五铢”二字夷漫不全,很难辩认,世讥称之为“无文”.该钱堪称我国货币史上最劣质轻贱之小钱.
直百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214年汉献帝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入蜀后铸于成都.初铸钱大而厚重,后铸逐渐减重,最轻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书“直百五铢”,即价值“一百枚五铢钱”.常背铸或背刻阴文和文饰,也有背铸阳文,如“为”字或四出文.
蜀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214-263年.刘备入蜀后铸,时约公元214-263年.形体小于两汉五铢,较厚,面背均有外廓,笔画较肥,铜质晦暗.
魏五铢
成色年代:三国时期.魏文帝,明帝皆铸有五铢,新钱形仿汉制五铢,故称“魏五铢”.魏五铢轮廓清晰,钱形厚重,边廓压金.
沈充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318-321年.东晋孝元帝太兴年间(公元318-321年),吴兴沈充所铸大孔小钱.钱文作“五朱”、“五金”,外廓隐约,钱体轻小,似为东汉“剪轮”钱式的仿铸品.
太和五铢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在洛阳铸行年号钱“太和五铢”.其形制与汉五铢类似.钱文直读,光背,字呈方折,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又有增笔.钱体大小轻重不一,大者直径2.5厘米,重3.4克;小者直径2厘米,重2.5克左右. 五铢钱
永平五铢
宣武帝永平三年(公元510年),改铸“永平五铢”.永平钱版式复杂,大小轻重不一,大型者多为政府铸造,小型者多为民间私铸.钱直径一般为2.2~2.5厘米,重2.2~3.2克;面文“五铢”,横读,制作比较工整,旧谱有的认为是“鸡目五铢”.
永安五铢
永安五铢也是年号钱,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铸.钱文直读,“安”字界边减笔,匠心独具.“永安五铢”对于北魏的经济发展没有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它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具有收藏价值的.据史书记载,“永安五铢”钱共有三种:一种是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孝庄帝铸行的光背钱;第二种是永熙年间(公元532~534年)孝武帝铸行背“土”字钱;第三种是北魏分裂后由东魏孝敬帝于兴和三年(公元541年)所铸行的背四出文钱.这三种“永安五铢钱”中,以北魏孝武帝铸行的背土字钱最具特色.该钱背部穿孔上方铸有一个“土”字,“土”字与背穿孔相连,正好组成一个“吉”字,所以当时又称吉钱,人人佩戴,以为吉祥.永安五铢钱大小轻重不一,一般直径为2.2厘米,重3克左右;轻小者直径1.8厘米,重约2克.此钱不光轻小滥铸多,而且严重贬值.
梁铁五铢
南朝梁武帝萧衍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铸行.铁“五铢”形体略小,背纹四出,是我国首次大批量铸造的铁钱.
常平五铢
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公元550年)铸行.制作精好,钱文优美,“ 五铢钱
常平五铢”四字玉筋篆直读,构架匀称,笔画圆润,“平”字上横与面穿下廓合一.属设计和铸造都极为考究的泉品.
隋五铢
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铸,又叫“开皇五铢”,或称“置样五铢”.钱文“五铢”二字篆书,笔画精整,边缘较宽,面无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竖纹,钱背肉好均有廓.隋五铢是我国“铢两钱制”的终结.

五铢钱,重五铢,所以叫五铢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