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山东的 地理课本是山东教育出版社的 希望有详细的总结 供我预习一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5:36:15
我是山东的 地理课本是山东教育出版社的 希望有详细的总结 供我预习一下

我是山东的 地理课本是山东教育出版社的 希望有详细的总结 供我预习一下
我是山东的 地理课本是山东教育出版社的 希望有详细的总结 供我预习一下

我是山东的 地理课本是山东教育出版社的 希望有详细的总结 供我预习一下
专题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考点1.了解区域的含义
《背诵》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有明显的区位特征.(区域非自然存在)
(1)《了解》区域划分有单一指标和综合指标.
单一指标:如热量带、气候类型
综合指标:东亚文化区、中东与北非文化区、欧美文化区(语言、宗教)
(2)《了解》区域划分按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自然要素:青藏高原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气候)
人文要素: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经济);长江中下游地区(历史)
(3)《了解》均质区:指自然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的区域.
自然要素的相似性: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地形)
人文要素的相似性:方言区(语言)、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农作物)
(4)《了解》功能区:指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浦东新区、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
(5)区域的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考点2: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理解)
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
区域
要素\x09东部季风区\x09西北干旱半干旱区\x09青藏高寒区
位置和
范围\x09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以东,背靠内陆高原,面向海洋\x09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一线以北\x09北起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线,南抵喜马拉雅山,东起横断山脉,西至国境
地势\x09海拔较低,其中东部平原多而广\x09海拔最高,但差别显著、高原、山脉、内陆盆地交错\x09海拔最高,主要为山系、高原
气候\x09季风气候显著\x09大陆性突出,气候干燥.年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天气\x09气候严寒.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低,太阳辐射强
植被\x09以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x09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x09主要为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
土壤\x09多为在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淋溶作用强\x09主要是在荒漠、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x09发育程度差,土层浅薄
生物\x09种类繁多\x09种类比东部季风区少\x09动物稀少,只有少数耐高寒的物种,如牦牛等
水文\x09河流多为外流河,湖泊为淡水湖.地表水以雨水补给为主\x09多为内流河,河流短小.湖泊较多,多为咸水湖\x09多为内流河,湖泊较多,多为咸水湖
农业\x09重要农耕区,以种植业为主,但需要注意避免水旱灾害\x09牧业、绿洲农业为主,但需要注意解决灌溉水源问题\x09畜牧业为主,还有河谷农业,需要解决热量不足问题
城市\x09众多\x09较少\x09很少
人口\x09稠密\x09较少\x09很少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阶段\x09主要特点\x09人地关系\x09问题\x09案例:匹兹堡的发展
初期阶段\x09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x09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x09\x09匹兹堡位于煤田中心地带,阿巴拉契亚山丰富的煤炭资源是其兴起的基础;苏比利尔湖附近丰富而优质的铁矿;五大湖和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廉价水运条件
成长阶段\x09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逐渐趋向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x09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x09资源面临枯竭,发展空间受到制约,环境污染加重,环境受到明显破坏\x09该城市又称“芝匹带”,从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城开始,经过“交通枢纽”芝加哥、“汽车城”底特律、“钢铁城”匹兹堡,以及布法罗到纽约州的奥尔巴尼.区域内产业结构复杂,主要产业部门有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等
转型阶段\x09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状态\x09人地关系矛盾加剧\x09出现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的社会问题\x09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制造业为主的五大湖沿岸工业带,经济发展陷入困境,许多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大量人口外迁,被称为“锈蚀带”,又称为“冰雪带”
再生阶段\x09由于“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使区域产生新的增长活力,促使区域经济复苏\x09逐渐由紧张走向协调\x09\x09产业结构从重工业到高科技产业发展,被誉为“知识城”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x09地貌\x09温度带\x09植被\x09土壤\x09农业熟制\x09主要作物
东部季风区\x09北方\x09东北地区\x09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平原广)\x09寒温带
中温带\x09针叶林、针阔混交林\x09肥沃黑土\x09一年一熟\x09春小麦、玉米、大豆
\x09\x09华北地区\x09以平原、高原为主\x09暖温带\x09落叶阔叶林\x09黄土发育\x09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x09冬小麦、棉花、花生
\x09…………秦岭——淮河…………
\x09南方\x09华中地区\x09以山地、丘陵、盆地为主\x09亚热带\x09常绿阔叶林\x09贫瘠红壤\x09一年两熟到三熟\x09水稻、油菜
\x09\x09华南地区\x09以低山、丘陵为主\x09热带\x09常绿雨林\x09砖红壤\x09一年三熟\x09橡胶、油棕、咖啡、可可
我国三大自然区分布图

考点3.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
区域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各异,人地关系也经历了从基本协调——不协调——人地关系矛盾加剧——走向协调的发展历程.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考点4:结合实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
(1)三大产业(了解)
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通常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即广义的农业.
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以及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
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如商业、金融、保险、运输、公务(其他公益事业),即广义的服务业.
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第三产业比重越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
(2)《记忆》产业转移产生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资源分布不平衡
内容\x09第一次\x09第二次
时间\x09改革开放初期\x0920世纪90年代
原因\x09因经济发展水平低,也是珠江三角洲参与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x09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空间越来与小
产业转移\x09从香港转移来服装、纺织、塑料制品、电子元件等\x09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
产业转移类型\x09劳动密集型\x09知识密集型
结果\x09珠江三角洲的生产成本虽然比香港低,但在全国已经处于相当高的水平\x09珠江三角洲初步确立在华南经济圈的中心地位
环境影响\x09使珠江三角洲环境污染严重\x09产业转移,加上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环境质量开始好转
(3)《了解》从地域分布看,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会带来不利的环境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居住、治安等社会问题.
(4)《了解》在产业转移中,逐步实现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主的产业类型向以知识、技术、服务为主的产业类型过渡,产业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
(5) 《背诵》影响国际产业专业的三大因素:a劳动力成本;b内部交易成本;c市场
(6)《阅读》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已经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7)产业转移对移入地和移出地的影响(背诵)
内容\x09产业移出地\x09产业移入地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x09积极影响:减少环境污染
\x09消极影响: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对社会经济影响\x09积极影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消极影响:失业率业率上升\x09积极影响:促进生产力,加快城市化进程
考点5:结合实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
方案\x09东线方案\x09中线方案\x09西线方案
路线\x09基本沿京杭大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x09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送水到北京、天津\x09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
水源区\x09长江下游\x09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x09长江上游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
评价\x09优点\x09利用京杭大运河河道,工程量较小,水量大\x09可自流供水\x09自流供水、水质好
\x09缺点\x09需逐级抽水,耗能多,水质差\x09工程量大\x09工程量大,水量小
(1)《背诵》我国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的工程方案比较
(2)《背诵》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1)积极意义——主要在供水区
①社会会效益:可以缓解华北地区缺水状况,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经济效益:缓解华北地区缺水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③生态效益:改善华北地区生态环境;控制地面沉降.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在水源区
①长江径流量减少,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②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③对沿线水生生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④引起调出区土壤次生盐碱化:
(3)《背诵》西气东输工程的深远影响
A对调出区(西部):a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b增加就业机会
c改善基础设施d改善生态环境
B对调入区(东部):a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b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
专题二、区域可持续发展
考点6:结合实例,说明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说明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区域环境问题一:水土流失
(1)《背诵》黄土高原的范围: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
(2)《背诵》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a使耕地土层变薄,养分流失,产量下降;b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悬河”;c生态环境恶化.
(3)《背诵》水土流失的原因:
A自然原因:a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脆弱(处于从平原向山地、湿润向干旱、森林向草原、农业区向牧区过渡);b土质疏松,易受流水侵蚀;c降水集中且多暴雨;d地质灾害频繁.
B人为原因:a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撂荒;露天开矿;无计划的建窑洞、修路、建设水利工程等);b破坏植被.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4).《背诵》水土流失的治理
A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最佳措施.
B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必须因地制宜,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坚持“林草、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C具体措施:工程措施(固沟、护坡、保塬)、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
沟谷发育是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区域环境问题二:荒漠化
(1)《背诵》我国荒漠化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2)《了解》荒漠化表现:耕地、草地、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3)《背诵》荒漠化产生原因:
A自然原因:a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b植被覆盖率低c大风日多d沙质沉降物多
B人为原因: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c过度开垦d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4)《背诵》荒漠化防治措施:
a合理利用水源b营造防护林体系c控制人口增长d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e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
考点7:结合实例,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明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流域内上中游为山地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春季降水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
3、治理经验:①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考点8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湿地: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类型:河流、湖泊、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红树林、珊瑚礁、水库、稻田等.
2、湿地的功能:涵养水源、提供水资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观光、提供农副产品及矿产、能源等.有“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等美称.
3、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突出问题\x09治理措施
由于过度围垦、泥沙淤积导致湿地减少,功能退化\x09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恢复和重建湿地;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水质污染问题突出\x09 防治水污染
滥捕滥猎、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x09 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考点9: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说明该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1、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自然条件: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降水适中,水热条件适于栽培多种农作物;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
社会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发达,经济效益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交通运输发达;先进的科技与发达工业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保障.
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目的: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条件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合理布局,规模生产,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美国主要农业带:
农业带\x09分布\x09区位因素
乳畜带\x09东北部五大湖沿岸\x09气候冷湿,适于牧草生长;市场巨大(人口众多、城市密集)
玉米带\x09中部\x09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年降水量多、热量充足
小麦带\x09中部(冬小麦) 北部(春小麦)\x09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壤肥沃、地势低平
棉花带\x09 南部\x09 土壤肥沃,光热充足
3、美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过度垦殖和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黑风暴”的发生;能源消耗大;化肥、农药污染严重.
措施: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保护耕地和农业生态环境,推广休耕、免耕、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考点10: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德国鲁尔区为例: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1.《了解》发展背景
因素\x09特 点\x09对 工 业 发 展 的 影 响
位置\x09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处于莱茵河下游支流利珀河和鲁尔河之间\x09鲁尔区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古就是东、西欧往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
交通\x09莱茵河纵横南北;铁路、公路密布;4条人工运河\x09水陆交通发达,便于区内和区外联系
资源\x09煤炭\x09资源丰富,埋藏较深,但储量大,品种多,媒质好\x09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础
\x09铁矿\x09本区贫乏,但离法国格林铁矿较近;瑞典、俄罗斯通过鹿特丹港口到鲁尔区\x09
\x09水源\x09莱茵河、利珀河和鲁尔河水量丰富而充沛,提供了丰富的水源\x09充沛的水源与煤炭资源结合,促进了鲁尔区化学工业的发展
2.《背诵》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a丰富的煤炭资源b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条件:a水路交通便利b市场广阔c劳动力充足d便于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输入铁矿e农业基础较好
3.《背诵》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内因:a产业结构单一b环境污染加剧
外因:a世界性钢铁过剩b煤炭能源地位下降c新科技革命冲击
4. 《背诵》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1)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2)治理环境污染,加剧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3)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考点11.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说明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1.经济发展快
(1)《背诵》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长三角 \x09 珠三角
相同点 自然条件 水源充足、地形平坦

社会经济条件 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农业基础较好、国家政策支持\x09 水源充足、地形平坦
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农业
基础较好、国家政策支持
不同点 社会经济条件 科技水平较高、开发历史悠久 经济腹地\x09毗邻港澳、东南亚
多侨乡
(2)《背诵》珠三角、长三角发展中遇到的共同的资源-矿物能源短缺,解决措施
开源: a跨区域调配资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b开发新能源
节流:a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b提高能源利用率
c淘汰耗能多产业
(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一降三升二主导)
分类\x09内容\x09产业结构的演化(比重的变化)
第一产业\x09农业\x09下降
第二产业\x09工业和建筑业\x09主导地位
第三产业\x09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之外的其他行业\x09明显上升
(3)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发展成为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的工业体系.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体系及主要工业部门

2.城市化水平高
(1)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进程
从根本上说,城市化水平是由经济水平决定的.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城市化进程也有不同的特点.现就改革开放前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特点作一比较:
历史阶段\x09改革开放前\x09改革开放后
城市人口\x09少\x09多
城市数目\x09少\x09多
城市规模\x09小\x09大
城市密度\x09小\x09大,出现城市群
城市化速度\x09慢\x09快
城市化水平\x09低\x09高
原因\x09经济发展缓慢\x09经济发展速度快
(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与工业化
城市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图
3.问题与对策《阅读》
问题\x09生态环境形势严峻\x09人地矛盾加剧\x09重复建设突出
具体表现\x09(1)环境污染有加重趋势;(2)部分城市和地区缺水严重(水质性缺水)\x09由于土地开发过热,农业用地急剧减少,致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急剧下降,人地矛盾加剧\x09一些城镇盲目扩大规模,追求基础设施和服务自成体系,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以及投资的巨大浪费
方案\x09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x09优化产业结构\x09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
具体措施\x09建设“青山蓝天碧水工程”,采取措施治理环境污染,保护水土资源\x09珠江三角洲地区要加强第一产业;注重调整第二产业结构,利用技术、人才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并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大的企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x09(1)防止建成区的盲目扩大,确保比较理想的空间发展形态;(2)城镇规模要适度;(3)城镇布局要合理,加强不同地域的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建立可持续的空间协调发展模式
专题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知道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地理信息技术包括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地球等内容.它使人类对自然演化过程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捕捉、监测、描述、表达的能力迅速提高,从而使虚拟和模拟现实世界成为可能的一种现代技术手段.
2.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1)资源普查: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调查、农作物的估产、全球气候变化的观测、灾害监测、重大工程的建设等.
(2)灾害和环境监测:遥感监测的区域范围大,获取环境和灾害信息快速准确,能够及时发现环境和灾害的变化.具有监测范围广、时效快、精度高、连续性强特点.①水污染:对同一流域水体污染历史和趋势作出研究和分析.②沙尘暴:沙尘暴的起源、移动和扩散的过程.
3.知道全球定位系统(GPS)概念及其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由3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即空间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和用户设备部分.它是利用卫星网络来获得地面某点的经纬度和高程的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具有全天候、高精度和自动测量的特点.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与导航.其中空间卫星系统由24颗卫星组成,工作卫星21颗,备用卫星3颗.
4.知道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和主要功能.
(1)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是依靠计算机实现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的系统.
(2)主要功能: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应用等,能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地物空间分布及位置分析、趋势分析、模式分析,以及模拟结果等.
5.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1)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2)城市规划;(3)城市道路交通管理;(4)城市抗震防灾;(5)城市环境管理.
6.知道数字地球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