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劝谏的艺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19:06:59
古人劝谏的艺术

古人劝谏的艺术
古人劝谏的艺术

古人劝谏的艺术
一、古人成功的劝谏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四单元选了四篇古文,分别出自《左传》、《国语》和《战国策》,它们都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名篇.其精美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无不向我们展示了先秦历史散文卓越的艺术成就.其中,《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这三篇文章中所展示的古人那高超的劝谏艺术尤其令人拍案叫绝.
  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口若悬河的邹忌,胸有成竹的触龙,都以其杰出的辩才,说服了高高在上的国君,从而改写了本国的历史:烛之武退秦师挽救了赵国,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触龙说赵太后使赵国在危难之时得到了齐国的援助,从而转危为安.为此,他们都成了历史的功臣,也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形象,
  他们的成功与他们杰出的说辩才能是分不开的.其才能何在?其说辩技巧何在?其成功的奥妙何在?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处在现代社会中的现代人,对于面临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的现代人,也许有着更为直接的意义.
  要尊重他人.只有尊重他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烛之武对于秦伯,邹忌对于齐威王,触龙对于赵太后,都是必恭必敬的.烛之武一口一个“君”,邹忌一口一个“臣”(自称),触龙“病足,曾不能疾走”,却也要“徐趋”而“至而自谢”,每一言每一行无不表现了对对方的尊敬.这种尊敬赢得了对方的好感,从而也为自己的说服工作打好了感情基础.
  要努力制造一种和谐的谈话气氛.这一点在《触龙说赵太后》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触龙刚见太后时,“太后盛气而揖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触龙开口便谈让长安君为人质的事,很可能落入太后唾其面的尴尬境地,因为,人在生气的时候,是最不理智的,不但难于听取他人的意见,而且很可能把对方当作发泄的对象.老到、精明的触龙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见到太后后,他避而不谈长安君之事,而是询问太后的饮食起居,唠起了家常,从而使太后由“太后盛气而揖之”到”色稍解”,既而“笑曰”,和谐的谈话氛围形成了,自己陈述意见条件的也就成熟了.
  迂回战术,“比兴”手法,欲成甲事,先谈乙事,以乙事促成甲事,请君入瓮.烛之武的目的是让千里行军至此的秦伯退兵,邹忌意在让“弊甚”的威王接受国人的指责,而触龙则完全是为了让赵太后的爱子到齐国作人质.这些事,即使是一般老百姓,也是很难接受的,更不用说是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所以,如果他们在一开始就切入正题,很可能一下子就陷入骑虎难下的僵局,闹不好还会受辱甚至招致杀身之祸.因此,在谈话的开始,他们对自己此行的目的避而不谈,而是谈一些表面上看来与之不相干的事情:烛之武不谈让秦退兵的事,却大谈秦国的利害得失;邹忌开口谈的是一些闺房私语,触龙则纯粹是拉家常.但在事实上,他们在选择话题时,是煞费苦心的,谈论这些话题,其目的都是为了引出自己要真正要谈论的内容,都是为后面的话题服务的.这些话题和后面的话题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用下面的逻辑推理来概括:
  如果A,那么B.
  AB之间的关系和甲乙之间的关系一样.
  所以,如果甲,那么乙.
  试邹忌的言辞为例
  我是朝庭重臣,地位高,权利大,因此,在家受妻、妾、客蒙蔽很厉害.
  我与妻、妾、客的关系同国君与各国诸侯、大臣、宫女的关系一样.
  所以,作为拥有至高无上权利的一国之君受诸侯、大臣和宫女的蒙蔽更深.
  采用迂回战术,从日常生活小事谈起,由日常生活小事中的小道理,引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这种劝谏艺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容易让人接受,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对方的利害得失.人都是有私心的,人首先要为自己、为自己的家庭、为自己的小集团考虑.任凭你讲的道理再对,如果对对方没有什么好处,对方是懒得理你的.邹忌与齐威王,触龙与赵太后,大的立场是基本相同的,都是为同一的国家着想,这里不必赘述.烛之武与秦伯应当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敌对关系(秦伐郑),利益上是根本冲突的,郑国的利益秦国是不会考虑的.烛之武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在说服秦伯的时候,避而不谈郑国的利益,而是从秦国的利益出发,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来分析郑亡对于秦国的利害,使秦伯认识到郑亡确实对秦有百害而无一利,最终实现了让秦退兵的目的.
  二、历史上劝谏失败的事例
  1、夏朝桀杀关龙逢(略)
  2、比干之死
  成汤末年,朝歌城内.纣王梦的箴言曰:“修中庸而行圣贤.”遂问及亚相比干:“卿可知何为中庸之道?”比干略加思索道:“中庸,既不偏不倚,中直秉正.肌骨,体肤,才学,贤德诸项并驾齐驱,平衡一体.无突出之强亦无显著之弱,是为中庸.”纣王得其意,欲施行均衡文武百官诸项才能之举以进中庸.
  然妲己上而阻曰:“大王此举差矣!如此中庸,实为谬解.人之生而迥异,或重于体力,或重于文才,抑或重于贤德,乃上天之造作.重体力者常弱于文才,重文才者常弱于贤德,而重贤德者常弱于体力.专长与弱项相互弥补,以趋平衡,是为中庸.大王应广纳各路贤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勇者见勇.以弥补各自不足,则中庸可修而圣贤孰行也.叛臣比干妖言惑上,欲乱朝纲,颠覆成汤,夺取帝位.望大王明鉴!”
  纣王叹曰:“此言是也!孤险受其害.”遂将比干处以凌迟之刑,并剜其心.次日,纣王遵妲己之意重修中庸之道.
  3、扁鹊医治国君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医生,他叫扁鹊,有一次,扁鹊谒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他看看蔡桓公笑着说:“国君,你的皮肤有病,不治怕是要加重了.”蔡桓公笑着说:“我没有任何
  听劝谏言失败的例子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医生,他叫扁鹊,有一次,扁鹊谒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他看看蔡桓公笑着说:“国君,你的皮肤有病,不治怕是要加重了.”蔡桓公笑着说:“我没有任何病.”扁鹊告辞后,蔡桓公对他的臣下说:“医生就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便显示自己有本事.” 过了十几天,扁鹊又前来拜见蔡桓公,他仔细看看蔡桓公的脸色说:“国君,你的病已到了皮肉之间,不治会加重.”桓公见他尽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气得没有理他.扁鹊走后,桓公还没有消气.又过十多天后,扁鹊又来朝见桓公,神色凝重地说:“国君,你的病已入肠胃,再不治就危险了.”桓公气得叫人把他轰走了.再过十几天,蔡桓公出官巡视,扁鹊远远地望见桓公,转身不走.桓公很奇怪,派人去追问.扁鹊叹息说:“皮肤上的病,用药物敷贴就可以治好;皮肉之间的病,用针炙可以治好;在肠胃之间,服用汤药就可以治好;但是病入骨髓,那么生命已掌握在司命之神的手里了,医生是无能为力了.如今国君的病已深入骨髓,所以我不敢去谒见了.”蔡桓公听后仍不相信.五天之后,桓公遍身疼痛,连忙派人去请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往泰国身躲起来了.不久,蔡桓公便病死了.
  原因分析:扁鹊刚愎自用,这就叫“不听好人言,吃亏在眼前”.扁鹊是为了他好,他对扁鹊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要改变沟通策略,首先要学会尊重.
  因为齐桓公是国君,至高无上.他无视下人对他的爱戴,“把好心当了驴肝肺!”,最重要的是缺乏信任.
  医生讲究沟通的重要性,对于预防、诊断、治疗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医患双方都要相互尊重、信任和真诚.